疫情长期影响下,国内旅游产业到了必须革新之时。...
众所周知,不管各级旅游部门怎么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基本上是个完全排不上号、不被重视的小行业。风花雪月、锦上添花的事情,当然无法和房地产、金融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单列)相比。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旅游相关的各子板块,分别被安排在各大行业的三四级小产业中。比如旅游饭店(611)在“住宿和餐饮业”的第三级子产业,旅行社(7271)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第四级子产业,游览景区管理(7852)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的第四级子产业,游乐园(892)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第三级子产业,等等……
所以某国字号旅游研究院养的博士们每年自吹自擂也没外人在意,因为不管吹了多少旅游业产值,都丝毫不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核算。
但从另外一个维度看,旅游可就不是那么微不足道了,反而举足轻重。那就是外汇收支!
我国外汇收支统计中,货物贸易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服务项目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申报。出于国家外汇控制上的严谨性,数据准确度相对较高。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近10年来,“经常项目旅游服务差额”作为一个单独统计项,金额持续飙升的整个过程!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常项目外汇收支中,最主要的外汇逆差项,在2018年逆差近2370亿美元,占总的经常项目服务逆差的81.08%,可以称为造成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外汇顺差急剧萎缩的“元凶”!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另一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报告上也可进行侧面印证。
根据2019年8月发布的最新《2019年国际旅游报告》(international tourism highlights , 2019 edition),中国出境旅游支出为约2770亿美元,远超第二名美国,秒杀德英法等一众老牌发达国家,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这一桂冠已稳稳的蝉联多年。
这么不起眼的一个小行业,为我国外汇支出产生如此大的“贡献”,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里笔者并不反对居民出境游,感受更美好的世界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如此高额的出境游的现实,实际上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旅游业中的一个直观体现。过于低劣的国内旅游,已完全无法满足我国部分中产以上居民的实际需求,于是大家用脚进行了投票。
笔者也并不想指责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业内都知道,不管是过去的各级旅游局,还是现在的文旅合部,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权力。
但务虚的旅游数据,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
报喜不报忧的国内旅游统计
我们接着看旅游数据是如何美化巨额出入境旅游逆差这一事实的。
笔者整合了文旅合部前历年公布的《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15-2017)和合部后的《旅游市场基本情况》(2018-2019)的数据,都是经主管部委批准,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受权发布的。不同时期的报告,数据结构略有不同。(如下表)
1、偷换概念,选择性取数,虚增入境游客数量
通过比对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往期出入境数据,可以发现,这些出入境数据是一致的,或者说国家出入境主管部门才是数据的源头。
但旅游数据却有效运用了“春秋笔法”,把原数据中的“入境人数”改成了“入境游客”,这么一来,所有的入境都变成了旅游。
而实际上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中对外国人入境目的进行了明确数据标注。
比如2016年(此后年度未公布),外国人入出境7630.54万人次(含外国边民1977.61万人次),其中入境3860.61万人次(含边民1025.49万人次),减去边民后数字就是当年的外国人入境人数2815.12万人次。
数据同时指出,入境外国人中,观光休闲1419.74万人次(约占入境人数的50%),访问52.13万人次,交通运输工具服务员工594.36万人次,会议商务598.02万人次,就业86.78万人次,学习32.43万人次,探亲访友96.44万人次,定居29.27万人次,其他目的入境931.44万人次。
也就是说,国家出入境主管部门认定的以观光休闲为目的的入境者仅为旅游口统计数字的50%。
出入境主管部门对于外国人入境的目的统计,应该是以签证性质或入境申报来定,我认为是较为接近实际的。但这个数据却被旅游统计的主管机构选择性无视了。
2、国内居民出境旅游人数比例脱离实际,存疑
同样,“国内居民出境人数”和“国内居民因私出境人数”,均为出入境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境目的地只公布了排名,但未公布明细数据,港澳始终居前两位。这其中其实含有大量的贸易、工作、居住、购物等与旅游毫无瓜葛的日常往来。
公布数据中的“出境旅游人数”却找不到出处,估计是旅游口自己搞出来的数字,且占比达到因私出境人数的95%以上。这不仅与入境外国人中观光休闲仅占50%的比例相比差异过大,而且完全没考虑到大陆与港澳每天大量的日常往来产生的出入境人次,可以肯定又是一个注水量十足的假数字!
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进行比对,“旅游运输量”有去有回,如果只算单向出境可以近似除以2,至2019年国际航线也就约3700万的客流。(民航数据很难造假,每年公布的国内239个民用机场的吞吐量可以精确到人。)
只公布“出境”却不公布“出国”,实际上是把真正的出国旅游人数,混在客流大得多的港澳日常往来出入境数字里,混淆概念弄出的出境游人次假象。
3、来历不明的旅游外汇收支数据
同样不明不白的数据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居民出境旅游花费”,也就是旅游业外汇的收和支。从有数据公布的2015年-2017年来看,入境游收入减去出境游支出,几乎每年都有80-100亿美元的顺差,貌似我国旅游业还有点创汇能力。(文旅合部后只公布当年出境游人数和增长率,不再公布旅游花费。)
但实际上这两个数据同样来历不明,且与上文中国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情况,以及世界旅游组织报告数据差异极大。基本上可以判定为假数据,用外汇略有盈余的假象掩盖真实的巨额逆差。
4、入境增速远不及出境增速,跨国旅游外汇逆差在加速扩大
近三年(2017-2019)的外国人入境人次增速在3.6%~4.7%,而我国居民出国人次增速在7.4%~16.6%,“经常项目旅游服务差额”项下的逆差增速在6.63%(2017)和8.04%(2018)。
即通过出入境、民航、外汇管理等三方数据的结合,可以大致勾勒出我国跨国旅游的真实情况。
5、小结
通过上文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辨别数据的方法。即使是官方数据,往往不同部门会出现“数据打架”,虽然会引起一些疑惑,但也是发掘真相的契机。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系统体系去汇集的数据会更加真实、精确,比如说外汇收支的用途肯定是通过银行体系汇集的,出入境也可以通过整个体系来精确严谨的汇总数据。而旅游消费数据统计难度就大很多,因为消费场景过多,出境旅游花费更涉及跨国统计。如果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数字又偏差很大,那我只能认为旅游数据都是拍脑袋得来的。
通过研究数据出处,多维数据比对,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破除某些国字号研究院偷换概念和注水数据的误导。
数据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如何在各类混乱的“权威数据”中看到真实
1、数据应服务于产业,而不是面子
不管是旅游数据,还是其他行业数据或宏观经济数据,归根结底是为各级决策提供分析依据。
国家决策需要真实的数据,行业优化需要真实的数据,项目投资也需要真实的数据。
某些“权威机构”出于各种目的,对数据进行刻意“优化”,看似行业欣欣向荣,实则为了“面子”损了“里子”。
就拿旅游行业来说,近年来旅游投资项目不可谓不多,不少大型综合性文旅项目都是百亿级投资,论规模、档次也是毫不逊色于国外。照理说应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且能把国内居民的大量旅游消费留在国内,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实恰恰相反,国内旅游停滞不前,甚至经营压力加剧,有能力消费的国人却把大把的钱用在了出境游。而那些百亿级投资的文旅项目大多门庭冷落(典型的如融创文旅城),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让人扼腕叹息。这就是投资项目定位和可行性研究建立在虚假数据之上的结果,不契合市场实际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每年2000多亿的旅游服务外汇逆差,这是“里子”;各地大型文旅项目因为定位失据,造成游人稀疏、巨额亏损,这也是“里子”。这些问题固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各级旅游数据的浮夸和误导,是付出这些“代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终受损的是国家、是行业、是企业!
2、数据应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社会中,从事这个行业,对于一些趋势,肯定会有所感觉。
笔者常年游历于各个旅游城市、景区,经常会与当地出租车司机、酒店服务生、景区小店主等攀谈。即使是这些可能并无多少文化的、位于行业基层的从业者,对于当地行情往往都有直观感受。
游客减少了、生意变淡了,只是究竟有多少游客、降低了百分之多少,他们无从得知。那么数据统计至少应该数字上,对现状进行应证和量化。
所以各级旅游统计,不管你号称多么权威、多么专业,用了多少专家博士和大数据,其结果应该是与升斗小民的实际观感是相近的。专业性应该体现在数据的精确性、全面性,以及延展的分析研究。
这就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但遗憾的是,某些专职负责的旅游研究者,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其他的方向。
比如说纠缠于各个通俗名词的概念和定义。某研究院的专职“专家”可以把旅游的定义研究到几十种,引经据典,国际共识,用大量精力来论证什么叫“旅游”……
最后的重大研究成果就是:只要行程超过10公里的访友、探亲、商务、教育、康养、宗教都可以算作旅游……
这就为中国2019年旅游数据中,60.06亿人次的游客量和每位国民4.29次的“旅游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笔者虽然长期从事行业分析,但惭愧从来没研究过什么叫“旅游”。因为在我狭隘的固有认知里,tm为了旅游的旅游就叫旅游!不是为了旅游的出行就不是旅游!
就拿商务出行来说,如果在商务会议之后,特意去当地景区玩了一下,那可以算作旅游。但纯粹的商务出差,即使是去旅游城市,比如说去三亚开了个会,但没有玩就回程了,怎么能算旅游呢?
再说行程距离超过10公里就可统计为旅游人次,那么现在主要城市快速扩张变得已非常庞大,像笔者在上海,我开车10公里去朋友公司喝杯咖啡聊聊天也是旅游了?不,这叫扯淡!
只有“硬”科学需要有分毫不差的严谨定义,而社会、人文等学科去统一定义毫无意义,更不用说日常生活名词。非要去研究什么定义是饭,什么定义是屎,国外国内的定义各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典型的吃饱饭没事干。“茴”字有几种写法?
当然在各类数据统计中,确实需要对统计范围进行一个界定,但这个界定必须符合大众的基本常识!在实际统计中,应尽可能地排除不相干的数据,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偷换概念把所有能沾得到边的都算进去,为自己荒唐的数字寻找合理性。
就如我上文所说,旅游数据不是面子,更不是“专家”自编自赏,而是要为产业服务,为各级决策者提供符合常识、可作参考的精准数据。
真正专业的研究者,应该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让受众更容易理解。而不是把一个简单、显而易见的事物,复杂化、学术化,说得头头是道、不明觉厉,实际却是为了荒唐的数据来混淆概念。
3、数据的可靠性不在于“权威”,更重要的是看“本源”
数据报告并不一定越官方越权威,甚至经常可以看到不同部门的官方数据会互相“打架”。还有不少商业机构只要拿钱就能出明显带有偏向性的报告,把假数据报告当作一门生意,毫无研究底线。那么我们应该信谁?
笔者建议,不要只看数据报告是谁出的,更要看数据是怎么来的。看数据原始来源,如何统计、如何取数。
比较靠谱的数据,一般都有严谨的数据直报体系,第一手数据,且较公开透明。比如我这两篇文章中引用过的银行数据、房地产数据、汽车数据、航空数据、出入境数据等,任何一个地方分支,都很难在这个体系内虚报数字。那么唯一有能力“优化”数据的只有最后一道,数据就相对较为真实。
而另外的某些数据,比较典型的就如旅游数据,数据归口庞杂、没有体系、统计混乱,各级机构又互不归属,造成层层虚报。然后再以各种“专业”的名 wen 词 zi 解 you 释 xi,“大数据中心”等牛逼轰轰的包装,为其涂脂抹粉,宣称为权威。
至于那些数据来源完全莫名其妙的商业性报告,当作宣传广告看即可。谁如果真引用这种垃圾当作立论依据,最后的成果也就基本没什么价值可言。
4、专业的数据分析是决策的关键
包括旅游数据在内的各类数据迷雾中,政府和企业如何把握真正的趋势脉络,进行决策?
专业的数据分析是其中关键。总结一句话就是:跟踪研究,把握趋势,逻辑推断,多维分析,破除迷雾,看清真实。
持续的研究包括四个维度:
① 对市场的持续跟踪,深入第一线,最真切地感受各地实际经营的现状、特点、变化。这样就不会被一些不靠谱的数据迷惑,看到的第一眼就会把它们扔进垃圾桶。
② 对各类宏观数据的持续研究,相关统计部门进行单项数据注水很容易,但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各项宏观数据之间是有逻辑性关联的。通过多维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算出正确的趋势和数值区间。
③ 对各细分行业头部企业进行跟踪研究,特别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多为某一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且经过审计的数据相对可靠,对于趋势判断和细分行业研究较有价值。
④ 对项目案例和产品的研究,搜集它们的投资和经营数据,分析各个项目的商业模式、产品体系的发展趋势,以及成败的研析。再结合以上几项分析研究,可使数据研究更具实战指导意义,也可使研究体现实际经济价值。
疫情长期影响下,国内旅游产业到了必须革新之时
1、应提振旅游产业质量,减少未来服务贸易逆差
前文提到,我国的外汇收支是,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而其中最大的逆差来源是旅游服务。如果货物贸易的顺差,持续高于服务贸易的逆差,那么整体的外汇收支是良性的。而如果货物贸易顺差剧烈萎缩,那么旅游服务逆差,可能会对中国外汇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看一下我国近期进出口情况(如下图)。可见,今年1-2月,我国出口额大幅下滑,甚至出现逆差,3月全面复工复产后降幅收窄,整体下降趋势依然很明显。
随着国外疫情的加速扩散,全球经济活动剧烈收缩,以及部分国家新近政策推动产业搬迁,中国出口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30日联合发布的4月的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采购量均出现大幅下滑,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33.5%和43.9%,比上月下降12.9和4.5个百分点。部分制造业企业反映新签订的出口订单锐减,甚至已开工生产的订单被取消。在手订单明显减少,产成品库存上升,价格下滑。
可见,对外货物贸易的外汇顺差萎缩,可能会是一个长期化的趋势。
目前疫情造成出境游暂时停摆,而国内旅游逐渐复苏,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是一个产品更新的机遇期。既需要国家政策来扶助遭受重创的旅游业,也应自身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把更多的消费留在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景鉴智库提出过几个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城市近郊的亲子休闲目的地、基于景区升级的度假化变革、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旅乡创项目。
而旅游的变革和投资亟需精准的旅游数据分析来指引,围绕市场实际需求打造优秀的产品,不然再多的投资也只会重蹈覆辙。那么负责国家旅游数据的相关机构,是否能变革自身,为行业提供应有的数据支持呢?
2、旅游投资与消费,是拉经济、稳就业的重要力量
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现在出口受到自身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影响,而投资其实也已连续多年陷入困境,那么剩下能作出努力的只有重振消费一途。
1)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多年萎缩
我们看看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笔者罗列了近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见下图),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投资”这个长期拉动国民经济的“灵丹妙药”实际上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了。特别是近几年下跌趋势非常明显、快速,这都与疫情无关。
注意,这个增速为名义增速,并不是可比口径下扣除价格因素(货币贬值)的实际增速,如果再扣除每年的cpi,增速会进一步下跌几个百分点。(央行cpi长期被经济界质疑低估)
这种情况,是在长期依靠投资拉动下,边际收益递减的体现。未来靠基建拉动经济也已经很难了。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投资增速似乎并未受到全国整体固定资产投资萎缩的影响,近年来始终保持坚挺,仅在疫情期间有所下滑,下跌幅度也远低于其他产业。
2)制造业收入利润大幅跳水,就业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4月27日发布了2020年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数据。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814.5亿元,同比下降36.7%(按可比口径计算),降幅比1—2月份收窄1.6个百分点。(见下图)
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39个行业减少。利润总额增加的行业中最突出的是烟草制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5%;而利润总额减少的行业中,最惨重的汽车制造业下降80.2%。(见下图)
上期研究中,笔者就以汽车业销量作为衡量消费萎缩的参考指标之一,这次新发布的数据再一次证明了这个关键性大宗消费品行业的断崖式下跌。从全球汽车发展中看,目前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为185辆,不到美国千人保有量800辆的三分之一。显然如果居民消费能力足够的话,市场远未饱和。
由此可见,在中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强力推动经济活动复工复产后,多数产业的企业利润依然惨淡,这还是“规模以上企业”。企业大面积亏损不仅会进一步失去市场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动力,还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就是——失业。
3)旅游投资,增加消费,创造就业,促进内循环经济
笔者提出过,经济下行的影响是从下往上,最先受冲击的是社会底层,逐渐向上传递。
制造业工人多为农村务工者,当他们“返乡创业”后,再让他们去务农实际上是很难的。农旅结合的乡村振兴工程,以及围绕景区的度假化升级投资,对于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国人的旅游消费能力,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中产以上阶层消费能力,通过境外旅游消费数据已是有目共睹。如果能将旅游消费有效留在国内,我相信旅游将真正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大产业,同时拉动消费和就业,契合中央“六稳六保”的大方向,有效促进内循环经济。
露营资讯:露营天下,让露营更生活!最新鲜的行业资讯,最全面的跨界露营 ,最有创意的露营活动,最具代表性的露营产品,最人性化的营地预定和营位预定界面,最专业的数据分析,最独到的政策解读...最有态度的露营行业媒体!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尊龙官方平台进行删除,电话15701270912,谢谢。